重达338吨重的转轮,仅靠一根手指就能拨动,实现这一伟大“奇迹”的转轮,就是全球首个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完美心脏”,如今,它正在白鹤滩水电站,健康有力地“跳动”着,为千家万户源源不断输送清洁电能。
哈电集团研制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全球单机容量上限功率百万千瓦机组长短叶片精品转轮
近日,“走进新国企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融媒体采访首站走进哈电集团,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央视网、环球网、证券日报、国有资产管理、国资报告、知领、澎湃新闻、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机构的专家记者共赴美丽冰城哈尔滨,探秘我国动力装备制造的科学技术创新之路。
因为“零配重”。所谓“零配重”,即无需额外配重,就能满足技术方面的要求中,残余不平衡力矩的一种制造状态。
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转轮达到“零配重”,在全球尚属首次。而这只转轮的厉害之处远不止于此,它所采用的“长短叶片”相结合的开创性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空化性能与转轮强度兼顾的难题,直接将水轮机的最优效率提升至96.7%,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哈电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白鹤滩首台全球单机容量上限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这只精品转轮就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覃大清带领团队,为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打造的“完美心脏”。
“我们登上了水电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外国没有的,我们中国可以有;外国人没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能做到。”覃大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成功的背后,是企业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格外的重视。2024年,哈电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1%,斩获34项省部级科技奖项。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科学技术创新动能更加强劲。
从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大容量高水头水轮发电机组、高温气冷堆核岛蒸发器及主氦风机等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再到“5MWe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入选“世界先进清洁能源装备”榜单,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近年来,哈电集团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大的创新动力持续涌动。
不久前,在哈电集团新建投用的抽蓄基地中,世界首台单机容量500兆瓦扎拉水电站所装备的世界最大尺寸冲击式水轮发电机转轮跃然出世,哈电集团再次标注了装备制造水平的新高度。
近年来,哈电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建好建强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逐步的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同时,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建设。
从工作方式的便捷化,到车间的“智慧大脑”,再到为“国之重器”插上“数智”翅膀,一幅幅现代化工厂图景如雨后春笋
在锅炉公司集箱管孔智能加工数字化单元,分秒之间,换刀、加工等操作全部完成,一气呵成、无缝衔接。
在电机公司冲剪数字化车间内,一批明黄色机身的机器人精准地执行着各项任务,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钢铁战士”有条不紊。
在汽轮机公司重型汽轮机装备加工装配数字化车间,技术人员远程进行着仿真模拟和技术操控,仿若“未来世界”。
“数智化”不仅优化了生产资源配置,还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以集箱管孔全过程智能化加工为例。“在减少操作人员数量三分之二的同时,加工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管孔加工精度提升了5倍以上。”该生产线操作者介绍说。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成为突破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新路径。2024年,哈电集团建成了4个数字化车间、1条数字化产线个数字化单元,实现产能平均提升1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作为国资央企,哈电集团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坚持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不断的提高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研制的一大批含“绿”机组,将清洁能源转化而来的“绿电”源源不断输向全国。
这“绿电”,来源于抽水蓄能机组。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电集团便开启了抽水蓄能机组研制的圆梦之旅,截至目前,已累计参与了 52 座电站、199 台套抽水蓄能机组的研制,国内抽水蓄能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稳居国内第一。
这“绿电”,来源于核电机组。从国内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山东海阳项目,到参建的世界首座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再到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华龙一号”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哈电集团是国内第一批同时具有三代、四代核电核岛主设备商业化运行业绩和能力的供应商。
这“绿电”,来源于新型储能机组。哈电集团持续发力新型储能技术,各类新技术路线的工程化应用正在加快:世界首个盐穴60兆瓦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世界首个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先后成功投运,在不久的将来,哈电集团参建的全世界内最大容量的液态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将在青海省落地
与此同时,哈电集团近年来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研究出台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纲要等指导文件,正在支撑起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面。
春天是出发的季节,催动人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起而行之”。以满格状态开跑,哈电集团以“起步即冲刺”的拼劲儿全力开拓市场、加快项目建设。
“我们春节不打烊,公司制作形势好,市场订单多,手头的活儿干不完呢。”哈电集团锅炉公司重容分厂电焊操作者白岩说,没等春节结束,他便投入了新一年的生产工作中。
在车间,在实验室,在劳动的第一线,一张张朴实的面孔、一颗颗炽热的初心,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国资央企的奋斗故事。
毅然决然来到“中国动力之乡”,用一整个职业生涯追逐水电梦的国家卓越工程师覃大清;手绘积累超过4000页说明书、操控着精度达0.001毫米级数控机床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董礼涛;像战士一样苦练技艺、让外国同行都竖起大拇指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别林无数劳动者在哈电集团大展身手、奋发进取,凝聚起企业一往无前的不竭动力。
70多年来,哈电集团以不竭的创新动力、卓越的制造能力和强大的人才实力,引领我国发电设备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我国能源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哈电集团仍将肩负起推动我们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全力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逐步的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志安说。